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基本概况 > 甘谷四十铺的由来 值得看看

甘谷四十铺的由来 值得看看

关键词:四十铺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甘谷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gangu.ccoo.cn
  • 感谢 gangu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4698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四十铺的由来
在今甘肃省甘谷县西一个叫四十里铺的地方,曾经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宁镇———据说其前身就是西汉末大落门谷口的落门聚。北宋时为繁华的茶马互市博马场,属于当时全国五大博马场之一。但是在康熙五十七年,一场大地震,却将这个商贾云集、贸易活跃且为战略要地的重镇一夜间覆埋,掩殁3万余人。与此后1920年海原大地震、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起,均为历史上有名的重大震难。
康熙年间的这次灾难,过去已近300年了,它是否还留下那个消失的人群和故地的蛛丝马迹?是否为我们的凭吊和窥古遗存有一角帷纱?日前,记者就此考察,驱车进入四十里铺。
永宁镇曾为隗嚣政权的战略屏障
沿着四十里铺村头一条狭小的土路蜿蜒而上,如果不是有向导,一般人怎么也不会找到那一段残垣。站在永宁镇唯一的遗存:古城墙边,就会看到对面的北山,和东面隔谷相望的见龙山堡。当年的永宁镇现在叫磐安,地处南北山之间的凹地,渭河从北山下流过,整个地形像一片水泽盆地。据说康熙年间的那场地震,“北山南移,覆压永宁全镇,礼辛留少半,西北村无有存者。”
给我们引路的是当地学者、甘谷县县委党校的王效琦副校长。同行的有范三畏教授和甘谷县文化馆馆长牛勃。
据范教授介绍,甘谷曾经叫做伏羌。根据他的研究,认为永宁镇也就是汉代的大落门谷,曾为隗嚣政权的战略屏障。他说,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载,当时的隗嚣等人起事于天水,此后割据称王。但当隗嚣将败之际,他遣王元入蜀求救于公孙述,自己带着妻子、孩子奔往守西城的杨广处躲避,而让以前公孙述曾遣来援助自己攻夺略阳的田?、李育保卫上絡。汉军围困的情势很急,幸亏王元率领五千救兵从蜀地赶来,“决围殊死战”,“遂锝入城,迎嚣归冀”。并且前次由于守高平第一城(今宁夏固原县)的隗嚣部将高峻投降汉军,隗嚣的北部屏障失防,“由是河西(当指今日泾河以西)道开”,便有了广武亲率大军会师高平,“共围嚣于冀”的举措。
建武九年(公元33年),隗嚣死。其部将王元、周宗等拥立隗嚣小儿子隗纯为王,“犹总兵据冀”,即继续盘踞在冀县。这年的“秋八月,(光武)遗中郎将来歙监征西大将军冯异等五将军讨隗纯于天水”。
冯异等人与公孙述派援隗嚣军的赵匡、田?激战将近一年,终于斩掉了赵匡和田?。“诸将共攻冀,不能拔。……明年夏,(行天水太守冯异)与诸将攻落门,未拔,病发,薨于军,谥曰节侯”。“冬十月,中郎将来歙等大破隗纯于落门,其将王元奔蜀,(隗)纯与周宗降,陇右平”,“陇、冀略平”。
《后汉书·郡国志·汉阳郡·冀县》条说:“有朱圄山、有缇群山,有雒门聚。”《注》:“(雒门聚),来歙破隗嚣处”。“雒门聚”即“落门”,宋代的郑樵有注解:“《通志》伏羌县西四十里有永宁镇,即(伏)羌之大落门谷”。古籍确实有大落门、小落门之别,既然四十里铺的永宁镇古称大落门,三十里铺的朱圉嘴峡古称黑水峡,形势险要,直到清代,经过此地时,还必须两次渡渭,便说明黑水峡确实是古冀县的西部咽喉,而永宁镇所在地的落门则是其口齿,彼此为辅倚之势,大落门一失,黑水峡便外露出来,已不易防守了。
永宁镇的变迁与覆没
永宁镇,宋称永宁寨,朝廷于此设博马场而蕃汉互市,“凡岁和缗钱十馀万”,规模颇大;宋徽宗祟宁三年(公元1104年)以永宁城为永宁县。
据《通志》记载:“伏羌县西四十里有永宁镇,即伏羌之大落门谷。”唐高祖武德二年,改冀城县为伏羌;又以伏羌及渭州之陇西置伏州,治永宁县。
范教授曾撰文书写过永宁的兴灭。他介绍说,宋太宗淳化元年时,居秦州永宁寨的大、小马家族献地内属,朝廷特别倚重。真宗景德八年,党项李继迁寇永宁,为永宁裕勒凌部药令和苏所败。大中祥符九年,宗哥綠斯蕃部大肆内犯,秦州曹玮与蕃相李立遵大战于三都(散渡)谷,曹逐北三十里,斩首千余级,击破陇波、他厮麻二族,收复永宁寨。天禧元年二月,永宁吐蕃军主阿锡达等纳质归顺。
仁宗庆历初,蕃汉之争益解,朝廷于永宁寨大设博马场,诏以官屋五十间给綠斯收贮财物。此后李宫八族仍多次钞寇永宁寨等,不久即归附。永宁场后来迁徙到古渭寨,后又置场于永宁。
神宗熙宁以来,王安石变法,王韶献《平戎策》。三年冬,以王韶进太子中允、提举秦凤西路蕃部及市易事。七年,立都提举茶马司,统营川秦茶马之政。于秦、熙、河、岷四州先后置买马场,以茶易马。秦州之场,即永宁寨的旧制,而其他场均仿自永宁。后人有人认为新政“市易法”,是王韶先行于古渭,再推广至熙州,事实上古渭市易的由来应为庆历初的永宁市易;王韶亲临考察,遂推广于西陲,永宁可以说是熙宁新政前的“第一特区”。熙、河、洮、岷、宕、叠六州的恢复,与永宁茶马市易的长久推行,确实有很大的关系。
哲宗绍圣三年,伏羌知县汪顺建永宁城。徽宗崇宁三年,置永宁县。
明末,永宁镇人麻盛不应科举,讲学于家,清初伏羌名进士大多问学于他,所以和圣门七十之徒的石作蜀,并称“石、麻两夫子”。
清康熙五十七年仲夏廿一日,北山南移,覆压永宁全镇,只有善人杨凤翱的墓得以保存。永宁镇集市迁至西五十里铺,曰“磐安”,取安如磐石之意。
永宁镇的故事说起与永宁厄难有关的杨善人墓,王效琦又带我们到磐安南山公园,参观了保存至今的杨善人墓碑。墓碑是康熙五十七年震后,乡民因为崇敬杨善人所立。碑阴为民国二十六年补刻的述评文字。
据王效琦介绍,北宋初期,永宁镇周边的南山地区森林茂密,所出木材质地颇优,以至于尚处在创始期的首都汴梁,其营建的材木大多从这里砍伐,并通过渭河道水运至京城。由于规模盛大,一方面主采官员借机走私,贪污受贿;另一方面当地蕃、汉民众又为争利时生械斗。这样一来,朝廷便在处理贪官的同时,不得不一再下诏书并派官员来此调和民族纷争。此间肯定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,但是当地人能说详细的几乎无存。
但是关于康熙年间的那次地震,王效琦和牛勃都说起一个在当地流传甚广的故事。
故事发生在那一年腊月,快过年了,城里唱大戏,城镇周围的人都来到这儿看戏,很是热闹啊!戏唱了几天。
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白胡子的老头,来到了唱戏的地方,摆摊卖起了枣和桃,叫卖的声音很是洪亮:“枣桃、枣桃、枣桃……”所有的人都在看戏,没人注意老人的叫卖声。也没有人注意到在寒冬腊月怎么会有桃卖呢!
老人不时将自己的摊位挪到不同的位置,继续吆喝着:“枣桃(早逃)、枣桃(早逃)、枣桃(早逃)……”
就在这时,有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小孩也来看戏了。看着热闹的场面小孩左顾右盼,跑来跑去。
突然,小孩问他爷爷:“爷爷,爷爷,怎么看戏的人每个人都在脖子上插着一个小旗子啊?”
老人向四周看了看,说:“没有啊!不要瞎说。”
“真的,都有啊!”
“早逃、早逃、早逃……”白胡子老人还在吆喝着他的大枣和桃子。
听到这个喊声,老人感觉好像有什么不对,马上问小孙子:“你看咱们俩脖子上有没有小旗子啊?”小孩看了看说:“没有。”
老人听着卖桃人的吆喝声,有一种不祥的感觉,给孙子说,咱们赶快走吧。爷爷带着孙子走了……这是唯一幸免于难的两个人。
晚上,灾难果然降临到这个地方。
一刹那,天崩地裂,天翻地覆,大山崩塌,一座城镇整个被埋在了地下,只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坟墓,到现在还在那儿,看着沧海桑田的变化。
王效琦还介绍说,当年北山南移后,堵住了渭河,形成了一个陷湖。后来积水涨溢,冲决东去,淹没了下游众多村寨。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中洲大土豪李凤仙。李号称“七十二磨连夜转,九十九顷不靠天。若要穷我李凤仙,干了黄河塌了天。”结果一夜间田产皆失,沦为乞丐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